從師生比看教學品質

瀏覽數:

師生比,顧名思義就是老師與學生的比例,這是用來看教學品質的一項「參數」﹙但不是標準﹚,今天我無意間從「圖表」的搜尋看到了Richy的一個朋友寫得「從大陸學歷認證來看台灣大學評鑑問題」,才發現台灣的公立大學與私立大學,現在的師生比都相當驚人。

雖然nightpluie的新聞連結已經失效了,但我還是Google到一些資料,諸如「以師資人數來說,1994年時,公立大學的師生比為1:14,私立大學是1:25,2003年公立大學的師生比已經提高到1:20、私立大學也變成1:30」來自教育公共化連線(2006/05/12),還有「從教育部在民國九十二年一月二日公布的「我國高等教育素質與亞洲鄰近國家之比較專案報告」來看,在「高等教育之生師比」方面,2001年時台灣大學以上之師生比為19.8」﹙羅德水-大學教育的危機與轉機;台灣立報。93/08/11﹚

從nightpluie的文章看來,美國學校的師生比與台灣學校相比,似乎有天差地遠之分。﹙雖然拿普林斯頓大學和台灣平均數比好像有一點怪,不是應該拿美國大學平均數比嗎?﹚姑且不論是差多遠,這讓我有一個想法來列出我現在名單上學校的師生比是多少。結果光是USNEWS 2003 RANK 1的RISD,我就花了半小時都找不到它的師生比是幾比幾?哈!這下妙了,搞不好國外藝術學校根本就不鳥這個東西。

如果硬要將RISD與台灣日前被評為藝術與設計學校TOP1的實踐來比,那更不可能,因為實踐還有其他科系,而RISD只有藝術與設計相關科系﹙主修也多了很多種﹚

所以我又思考了nightpluie的文章和上面那些關於台灣教育品質的文章,國外學校師生比是不是能拿來跟台灣做比較?以總平均數也許可以成立﹙如教育部將亞洲各國學校的總平均相比﹚,但是一旦要細分到某所學校,某樣主修的比較,哇!爭議就多了。台灣學校師生比就算1:30,再怎麼說學費生活費都遠比美國學校師生比1:10的要低吧!

過去五年來架站時,常有想法要將學校資料「表格化」、「分析化」,例如列出學費比較表,或是師生比比較等等,但是苦於每個學校的特色,主修,科系等等都有其獨到之處,最終只好放棄這些想法,後來看到「Reputation」這篇文章,才想到,也許大家並不是這麼需要這樣的比較表,畢竟「找到對的學校,學你要的東西」才是一個看似雞肋,實為經典的指標啊!

後話1:一個國家的教育品質必然和其體制、文化、政治生態等,是息息相關的,我無法評論台灣教育是「好」、還是「壞」,不過想來大家都覺得「很亂」啊!
後話2:台灣的設計與藝術科系如果有系主任在看的話,想要拉高師生比,就多請一些MFA出身的講師吧!不要再限於博士了,美國學校早幾十年前就將MFA等同於設計與藝術領域中的最高學位呀!

分享到你的社群
  •  
  •  
  •  
  •  
  •  

2 Comments

  1. 大學的時候跟其他系的同學談到一個問題:你覺得大學教授是需要擅長教學還是擅長研究? 十年過去了,沒有答案 再美國唸書時,跟美國同學談到另一個問題:你想要一個喜愛設計跟藝術,有好的創作的老師,還是想要一個關心學生認真教學的老師?想想,距離討論這個問題到現在,也將近三年MFA拿完了東奔西跑工作換工作也有一年半,我的答案還是跟當初依樣:我想要一個喜愛藝術跟設計也不斷創作的老師___我不想批評什麼,只是回想以前,我們那些在台灣啟蒙我們的老師們,有多少是真的信仰藝術也影響了我門,又有多少卻是只是為了當老師而當老師……

    eno
  2. 所以我覺得MFA不能光用師生比來評斷的, 搞不好同學多一點,還比較有啟發, 因為各種主修都相當不同, 而且有很多都有混合的現象, 就算是專業的老師, 也不見得就真的信仰藝術, 熱愛設計….這一點在國內國外都是一樣的….

    flora

發佈回覆給「flora」的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