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與漢堡:土碩士洋碩士哥倆好

瀏覽數:

看到大家陸續收到rejection和admission的同時,米與漢堡這個標題忽然出現在我的腦海裡,別以為我又要開始寫我的留學生食譜了﹙想到出國留學那個幾年還真的是「愛吃」,好像所有的鄉愁都灌注在「吃」這件事上﹚,我要說的是「土碩士」與「洋碩士」。

只要有進過職場的大家,一定或多或少遇到過這樣的問題,也就是你身邊的人無所謂你的能力經歷,光以土洋來tag你。就好像古時候的楚國與漢國。﹙有這兩國嗎?那楚河漢界怎麼來的?﹚好一點的狀況是互相學習,壞一點的,就是互相吐槽。其實不管哪個職場都是一樣會有同行相斥的狀況,但是在設計界的土洋之爭,正如有人愛吃米,有人愛吃漢堡一樣,時有耳聞。

這還不只呢,就算是本土派也一樣會有校區之別,從國立的,到私立的,從技職體系的,到藝術體系的,也都各自為政,小圈圈也很豐富;而放洋回來的,雖然呈現鬆散的狀態﹙還沒看過在台灣有哪個國外設計學校的大同學會很活躍的﹚,但是名校情節也可算是相當豐富的。

米有米的好,漢堡有漢堡的好,為什麼不讓自己成為一個米漢堡呢?

我還記得大學的時候雖然覺得系上的設備、師資、活動和體制都不讓人滿意,但是出國之後卻覺得當時大學受的訓練是相當紮實的,現在似乎有很多國內的設計科系已經不畫人體素描、炭筆、插畫、油畫、不上西洋美術史、中國美術史,改成只加強基本設計概論或設計史,但是這些對美感的提升都是很有限(不足)的,設計美感往往是基於藝術的眼光所來,這一點在土洋兩區的設計界都是一樣的,像是我在pratt的老師阿密特Amit Pitaru,他的速寫功力就很強﹙自己訓練的﹚,更別提他的麻吉James,插畫和素描都看得出來有過充足的訓練。在肌理、塊感上都很有自己獨特的質感。所以我蠻慶幸我在大學的時候,就學到了這些。

所以, 如果你的大學沒教這些, 自己也要記得去補充喔~

出國回來,雖然對台灣的設計教育有些憂心﹙例如盲目的捨MFA老師不要、將就奇怪的別科系博士﹚,但是其實還是樂觀多於悲觀的,在台灣的設計資源真的相當豐富,就算環境裡的美感學習機會較少,但是不管是設計或藝術活動、書本和講堂等,都非常的多;而且不斷的在推陳出新。也有很多傑出的米漢堡設計人,知道截長補短,創造自己的特色。這些都是想修MFA、正在修MFA、修完MFA的人值得思考的一塊。

分享到你的社群
  •  
  •  
  •  
  •  
  •  

2 Comments

  1. Dear Flora站長和先進:
    我沒啥台灣方面藝術教學界的概念(非本科系)…爬文看之前有討論過台灣對MFA的看法和美國方面認定是藝術類最高學位可從事教職…想請問如過念的是MS的學位在國內會有機會從事教職嗎?感覺上(個人自以為:cool:)好像要比MFA要差了一點,因為修習學分比較少,真的是這樣嗎???..

    issac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