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en的一路走來

瀏覽數:

這篇文章寫的有點遲,卻也有點記憶性的價值。我要寫我的故事,寫我為什麼會想要出國念書,而且念一半就不要的故事。

出國不一定要念書,就好像唸書不一定要出國一樣。但是出國加上唸書,對一個工作了四五年,不太知道自己未來大概是什麼樣生活的我來說,魅力無窮。跟一般設計師不太一樣的我,從很久以前就知道自己適合從事怎樣的工作,也因為這樣,我也很早就開始慢慢了解資訊設計(information architecture)這個工作。不過在台灣,或許會被歸類在企劃,社群,甚至是資訊分析與資訊管理的範疇中,憑著一種莫名的熱忱與執著,我讓資訊分析與設計(design)變成了我自己的一部份。

出國唸書,給了我一個希望。我總認為彈性疲乏,缺乏工作刺激的自己,可以在那樣文化和生活與台灣迥異的異國,獲得不一樣的激盪與迴響,讓自己的創作與設計專業思考有更深層的反省。

好吧,想念,而且一定要出國念,我開始規劃出國唸書的時程表。一開始我是邊工作邊準備的。我當時是在公家藝術團體,擔任節目企劃助理的工作。所有的演出節目卡的很緊,因為公家單位經費窘困流行一句話:女生被當成男生用,而男生被當成兩個人用。於是我得找空檔,念英文準備托福。

托福不好怎麼辦?

沒怎麼辦。作品集,讀書計畫,自傳,都要很漂亮才可以。所幸我的大學成績還算可以,辦過一些基本上還算有名氣的展覽,對於系上貢獻還算多,拿到了系主任的推薦函讓我放心不少(加上當時系主任變成了學務長)。作品集對於一個常常需要一個禮拜做出一個網站的人來說,好像也沒那麼難。

不過要是一切都是這麼完美就好了。我從來就不是幸運的人,所以我的申請過程也絕對不能太順遂。在所有學校的申請截止日期前一個半月,我當時只考過ㄧ次托福,分數不到兩百,作品集做到一半,自傳只有中文版還沒轉成英文版,讀書計畫只有大綱沒有細目,某次作菜過程當中,左手食指指腹不小心被掉下破裂的酒瓶切除,只剩一截皮膚牽扯著,當場我看到血像是噴泉一樣四處流竄(你確定不是因為寫不出SOP所以借酒澆愁不小心打破的)。

後果當然是很殘酷的。縫了九針,因為本來就用左手用滑鼠的我,要重新訓練用右手,因為冬天復原狀況不好所以要常跑醫院檢查,所以我的時間全部被打散。而且,我還要工作,我還要再考一次托福(事實證明這樣的掙扎很沒意義)。

(三) 努力很重要

幸好我身邊有位好朋友,因為他的英文教育身分,的確教導我很多寫作與英文表格填寫的技巧,在截止日期一個禮拜前我考完了第二次托福,在收件日的前五天,我用DHL把我的申請所有資料寄出去。

那一年,我相信我是幸運的。因為不到兩個月,我收到了紐約Parson’s學院Design & Technology系的錄取通知。

很感動,對吧。事情沒有這麼簡單。這樣的過程當中,我一直抗拒著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對,我沒有錢。所以呢?

所有的事情就好像一個休止符,我證實了自己可以。可以不代表就真的一定能夠,這表示當初的市場調查沒有做好,學費太貴的學校我去不了。

(四)有錢更重要

那怎麼辦?就別去了。

不過事情沒有這麼簡單啦。我辭了職,開始準備重新申請。這次,我上網自己到各個學校搜尋了將近五十個系所的資料。要考GRE的先刪除,學費一年超過兩萬美金的也刪,不合我的興趣的再刪,最後再看看哪些學校不在大城市旁邊的,刪。後來我保留了五所可能錄取機率比較高的學校,進行準備申請動作。

因為所有的動作都做過一次,所以重新來就覺得得心應手多了。自傳經過之前那一年變的超級精采,讀書計畫也因為之前沒錢念變的豐富很多,作品集很早就開始製作,而且是印刷成一本書的形式,並且加上網站小光碟。

行有餘力,則以考托福。不過誠如我之前所說的,這個金錢是白花的,這樣的功力雖然奠定了我念研究所PAPER跟原文書的基礎,不過對於托福成績本身,倒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努力(所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還是要好好的準備托福)。

後來,這次來了兩所學校錄取通知。一家在辛辛那提,那裡有康澤爾這位指揮大師的魅力,並且送我一年五十萬台幣當所費。另外一家在波士頓,只是我需要做PHONE INTERVIEW。

五十萬加上康澤爾,好大的魅力。但是本人不知道哪根筋作祟,還是認為自己只適合大城市(問題是波士頓也沒多大),我開始積極準備起PHONE INTERVIEW。雖然我托福考不好,可是電話口試當天晚上的那三十分鐘,卻是這輩子出國唸書前我英文講的最好的一次。

後來,這個托福要我超過233的學校(我最後一次考210),因為我的電話口試表現,因為我相信我可以,終於給了我錄取通知。而且後來由系主任口中證實,研究所所長本來不要我的,是系主任證實我的溝通能力沒問題,所以硬要錄取我。

所以,努力是會有收穫的。

接下來,我要用很短的篇幅說明為什麼一年之後我就回台灣。

念了一年MassArt DMI,我每天上課從來沒遲到,從一開始被排擠,到後來可以上台敎大學部學生資訊設計跟影片剪輯兩堂課;從開學無法開口跟同學討論,到後來每天上課前同學會想要跟我先討論他們的作業內容;從一開始天天想家想台灣想不要一個人,到後來自己到處旅行參觀博物館;從沒朋友,到最後跟著美國同學開車到芝加哥;我過的很充實。可是這樣的充實,證明了這個學校再也不能給我真正想要的東西,我看不到未來,更看不到堅持下去的意義。雖然我很想念當初辛辛那提的五十萬,不過我決定打包回台灣。

我想要經過一年壓縮成長的自己面對工作,我想用工作證明接下來的自己。我也想,讓自己當初還是熱愛資訊設計的態度,帶著到我的工作上,實現我的夢想,實現我的一切。

這不是個好故事,但是也不是個爛故事。

這是一個願意努力證明自己,雖然結局不是八點檔王子與公主過著幸福而快樂的故事。

而這樣的故事,我還持續的往下寫著。我相信還有很多人可以寫的比我精采,我絕對不是希望大家都不要出國唸書,但是我願意分享這樣的故事,讓大家在築夢之前,面對更多的現實面。

分享到你的社群
  •  
  •  
  •  
  •  
  •  

12 Comments

  1. 我喜歡你的分享~
    最大的特性是”知道自己要什麼”
    因為太多人不知道要什麼而去選看似對的事情做
    事實上若知道自己要什麼,念不念,怎麼做都無所謂!
    這是一個很好的借鏡

    swing
  2. 嚇壞我了。過了一個月我才知道原來自己的文章被貼出來,而且有人留言。

    為什麼回來唷,簡而言之系上教的跟我的個性還有人生規劃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呢,因為我覺得我學不到我想要的東西。

    那為什麼當初選學校的時候沒發現?他又沒提供試吃功能,阿別人的分享又不能當作絕對標準,所以後來發現自己很不適合,到後來就是沒有熱情持續下去,然後就打包回家了。

    這樣,有清楚吧。

    samen
  3. 我在加州算一算快一年了,
    到目前為只其實感覺持續往負面前進~
    我不知道是因為美國教育和我不和還是設計教育本是如此!!
    最近持續找人聊天中,
    希望自己能跳脫這無力的深淵~

    (我覺得好像工作過的人特別會如此~~)

  4. 我是樓上的碼機, 我來唸SAIC, 上個月碩士畢業了. 學校依然不能給我什麼, 有一大堆爛課跟爛老師. 但是我在二年級時遇到一個令我大開眼界並且認真幫助我學習的韓國籍移民來的教授, 以及一些優秀的同學. 讓我在最後覺得這一切還是值得的, 我得想辦法還我積欠銀行的學貸, 不過很高興我有了另一個嶄新的開始.
    要不要具體解釋一下你遇到的困難, 我在北美待了約八年, 都待在藝術學校, 以前在台灣也是設計師, 或許我可以幫忙.

    樓上的碼機
  5. 碼機~
    非常感謝您的熱心,
    總體上來說是一種失落,
    來了之後發現原來國內教育其實沒有比較差…
    我之前式商科背景、當兵+工作共五年,
    也許一方面回學校當學生有些許不適應,
    但我感覺我們學校除了自大傲慢(尤其是我們自家學校畢業的老師),
    當然他們某部分真的非常專精~
    但其他的就似乎什麼都沒有了~
    感覺他們好像大學就是在操磨技法下度過…
    大腦其他部份卻毫無長進,
    像我之前上過一堂講歷史的課程~
    老師SHOW了GRAD id的一份PPT(老師讚譽有加),
    但我一看內容~不但空洞、毫無架構和邏輯可言,
    在講BUSINESS的部份都是胡言亂語(要補充一下~我們學校的GRAD id重在與商業做結合哦),
    最糟的是我們老師還引用那個簡報學生所講的”何謂LEARNING CURVE”想要SHOE一下他的博學~~
    很糟~~完全是錯的定義~~就是個字面上的定義~~

    那是第一個學期的事情,我現在是第三個學期~
    但光一年我已經花了兩百萬~似乎難以抽身(好大的沉沒成本),
    加上還有許多奇奇怪怪的問題(我感覺之前所說的爛校長造成的問題似乎也在發酵),
    這兩天找人聊聊~不發現同校的似乎也發現一些同樣的問題(對於美國文化、設計系所學生對於其他領域的知識毫不重視的…等等問題),
    而同校的似乎不只有我有這樣的感覺~~

    我還不知道若我有幸能畢業未來會有多麼不同,
    但是如果再選擇一次~
    我想我不會出來。

    碼機前輩~
    其實問題還很多~~我現在能做的就是試著改變自己的焦點,
    我想我已經找到一些了~~
    不過~~現在在MID TERM阿~~~有些心得之後再跟您分享說~
    您在saic的感覺呢(我在accd產品)??

  6. 教授們的大頭症是常見的, 這在很多地方我都有遇到. 他們因為一直生活在學校裡, 風險很小, 不太需要跟外界人溝通, 如果是名校的教授, 那更不用說了. ID雖是比較需要跟客戶溝通的科系, 但如果他本身幾乎沒跟外界合作, 那也是一樣的.
    美國同學的唬爛吹噓也很常見, 美國文化非常重視口語溝通, 黑的說成白的, 會說的贏. 不過照你的描述, 我認為問題在教授, 不在學生, 如果他授課很空洞, 只能說花學費學經驗. 我曾經花了一學期在芝加哥市亂晃, 用GPS”體驗”城市, 以這堂課為例, 剛開始的立意是ok的, 不然我不會選, 可惜GPS本身一直有問題, 一學期一次都沒用到, 課程嚴重虎頭蛇尾. 最後還因為老師個性軟弱, 連課都被其他強勢的研究生主導, 我差點上不下去. 另一堂, 老師只是一直安排參訪其他藝術中心, 所謂的課, 一學期講不到3次.
    在北美學習這麼久, 我已經完全適應並且喜歡自動參與學習, 所以對我而言, 學習並不需要像台灣都是老師在台上拼命講, 學生只有抄筆記, 但是就我上述的例子來說, 我覺得他們就是混, 牠們藉著一些免費或其他的資源來填充上課內容.
    這種現象, 或許是因為是私校的關係(我不能百分百肯定), 我之前加拿大上的藝術學校ECIAD是公立的. 待過SAIC後, 現在對於私校的印象極差, 官僚氣息重, 自大傲慢, 但他的名氣在北美就是不墜, 有一說是送錢, 我只能說, 歷史悠久吧.
    我之前在台灣的教育也很遭, 或許那是很久以前, 也或許那是因為我們系上也很官僚吧.
    在SAIC學習的2年中, 我覺得只有一小部分的老師真的很好, 真的很好的老師通常也不自大, 一般而言, 跟同學學習到的也很多, 不是只有老師, 每個同學專精不同, 如果能互相學習, 會有很大的進步, 這是我最大的收穫.

    碼機
  7. 碼機謝謝你,
    對於我所說的”來了之後發現原來國內教育其實沒有比較差…”,
    主要就是為大學之後就是自主性的學習~
    美國教育相較於在台灣念書可以多給的似乎就是更多元的文化環境、讓你更習慣於真正英語的使用、以及世界性的人脈,
    在知識的取得上~覺得其實並無太大差異,
    (唉~尤其目前英文仍不甚佳的狀態下…反而中文環境比較能吸收)

    看起來大家遇到的狀況差不多~
    常常在課堂上感覺到老師混的時候~
    就會覺得”喵的我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來這裡看你混阿”??!!
    唉~
    改變焦點改變焦點~~

  8. 其實台灣的設計教育真的沒有比較差, 只是環境沒有那麼國際化就是了, 關於很混的老師我是這樣想的(有些州立大學還是用學生教學生哩), 既然有可以退選的機制我就去退選, 不然就去系上吵架(當時在辦公室上班,剛開學就常有學生來吵架老師在混之類的), 美國這邊會吵的有糖吃…是真的…

    ratemyprofessor.com上面就有很多一陀屎的老師…

    不過老師混總比老師機歪要好, 像是有種族歧視的老師之類的, 那個真的會叫學生想去跳樓…

    _阿福站長
  9. 有點可愛的文章
    這一年來我看了很多大陸跟台灣的升學文章
    發現光是兩岸就有很多完全相反的想法
    我覺得雖然托福不好但也不要放棄希望
    這種說法拿去跟我認識的大陸人說一定會被笑
    但是對台灣人而言是很棒的講法
    本來入取就沒有一定規則
    “沒錯!我英文還不夠好,但不代表我以後不會不好,至少我還有很多條件直得試看看”
    這樣的想法會幫助很多在升學路上很容易猶豫的人
    總而言之~我挺喜歡這篇的:eek:

    swing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