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基的一路走來

瀏覽數:

💡 2009.08.13 updated 精簡資料庫的loadin, 把一路走來街的文章都接起來

前 話

不定性的我在大學時代及工作時期碰過不同的設計: 室內,服裝,平面,網頁等等,最後終於找到歸宿……藝術創作。很多人問我為何念了2個學士,於是決定跟大家分享,這一段長達10年的心路轉折。

懵懂無知

話說很久很久以前,多久呢?從我1998年大學畢業後出社會工作開始,那是10年前的事情了。我沒有找代辦,所有的事都自己來,回憶起來,這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經驗及成長過程。

10年前的馬基懵懂無知,一心只想圓留學夢,心想天下無難事,大家輕鬆輕鬆都申請到好學校,殊不知我們念的科系特殊,那南陽街紅花花的榜單,一點都不掛保證。當時白天還在上班,晚上到在美X補習班補習英文,第一次就考530 (當時還沒電腦上機考),心想我還可以,再補一下即可輕鬆跨越550大關吧。結果是大部分人英文都越補越好,但沒發生在我身上。每考每下愈況,越補越差,完全證明我不適合短期的填鴨教育。

原本念服裝設計的我,因為後來工作跟網頁設計相關,心想國外學校不是很重視工作經驗嗎? 我有相關學歷以及工作經驗,申請視覺傳達系研究所 (當時還沒現在熱門),應該還申請的到吧。當時網路才剛開興起,很多學校都還沒有架設網站,我必須到教育部去找學校資料,再跟學校要入學申請文件,一切耗時耗力。準備作品集亦困難重重,當時數位相機還未出生,所有的東西要以傳統的手法輸出成幻燈片,而轉成幻燈片的手法也很粗糙,且所費不貲。以前學校的作品多為手製,保存不易,等畢業幾年後再拿出來,常常已經慘不卒睹。

跟老師要推薦信也遇阻礙,台灣的老師們幾乎都請學生寫好再簽名,對當時英文不好的我已經是一大困難,還遇上我們系上新的系主任#%&^%&,她問我為何想出國念研究所,我其實當時心裡沒預設立場,但我隨口回答:我想回國教書。沒想到她意有所指的跟我說,學校不好進,一定要有缺額才會補,作設計的話不用唸太多書,增加工作經驗比較實在。我後來表明是要唸視覺傳達,她臉上的表情才舒緩一些。當時年輕氣盛,心中忿忿不平,手上拿著她的推薦信,心想從來沒遇過希望學生不要去唸書深造的老師,”我一定要唸給你看”…..殊不知她當時說的一番話,幾年後證明是血淋淋的事實。

無論如何,箭在弦上,我選了幾家都是有頭有臉的學校 (U of C San DiegoU of Washington Seattle 等等),心想托福成績不佳,沒關係,不是很多人都以條件式入學申請到嗎? 我有作品集輔助,一定也會是那幸運的一個,現在回頭想想,真是天真的可以。

之後拒絕信一封一封收到,被拒絕還不知道原因,因為沒有他人協助,也無從檢討,完全屬於孤立的狀態。

不想再等待- 第二話:長征之始

因為有慘痛的被拒經驗,2000年底便到西雅圖去念了3個月的語言學校,想順便適應環境。很傻的跟很多人一樣,以為去念學校的語言學校,就比較有機會進同學校的研究所。跟他們系上教授談過後,明白自己能力的差距後,便先打包回台灣。

當時教授建議我去社區大學拿一些課,補強語言及作品集。(或許是不忍直接拒絕我的藉口吧!)我便在隔年的9月,以快過期的530分於2001年進了北西雅圖社區學院 (North Seattle Community College) 美術系。為何選美術系? 單純認為先念藝術,再轉設計比較容易(因為大學時很多同學都是先有復興美工等背景再來作設計,感覺他們作作業時駕輕就熟)。

令其他人意外的是,念了一年的藝術後,在藝術多元創作方式的激勵及薰陶之下,我便再也不想回頭念設計(這或許跟我以前的工作經驗以及對台灣的設計環境失望有關)。

在這一年當中,因為有上次申請學校的前車之艦,我兢兢業業,抱著隨時要申請唸研究所的心情作作業,每學期都是最後一學期,壓力之大,他人難以想像。並保持每學期末拍攝幻燈片的習慣,以免之後發生作業遺失或破損不堪拍攝的情形。

因為想轉念藝術研究所 (Master of Fine Arts),深切明白我的設計背景及作品是不夠的,於是我2002年轉學到溫哥華的愛蜜莉卡藝術學院 (Emily Carr Institute of Art and Design-ECIAD) 繼續攻讀藝術學士,當時我的托福CBT上機考終於達到240。

不想再等待- 第三話:漫漫長路

在愛蜜莉卡藝術學院學習中,我的創作風格漸漸朝向概念導向。在這幾年當中,從沒放棄念研究所的夢想,一直想中斷當時的學士學位,直接申請研究所。但每每跟教授懇談後,就打退堂鼓。有一學期想試著再申請研究所,把作品集給教授看過之後,他明白告訴我,”You are not ready!”,聽到當下,實在很受傷,之後也才慢慢明白,他當頭棒喝的回答也跟加拿大教育制度有關。(後話待續)

最大的原因在於純藝研所非常難進,大部分的藝研所錄取名額都在8-15人左右而已,這8-15名當中還分不同專攻(繪畫,雕塑,版畫等等),也就是一個專攻約錄取2-3人而已。

專門的藝研所例如: 芝加哥藝術學院羅得島藝術學院錄取人數比較多,但大抵不超過15人(我進的只收5人),而因為這幾個的學校的名氣大,申請者動輒超過百人。

設計師不同於藝術家,社會上需求多,工作易找,因此藝術研究所的錄取名額比設計研究所少很多,也因此難進很多。很多人狐疑,為何難進很多?有很多人念嗎?答案是肯定的。在美加地區,因為鼓勵學生朝興趣學習,很多人會選擇學習藝術,雖然父母們依然擔心反對,但在個人自主意識強的社會,父母大多會順從孩子的興趣,再加上大學生大多自立更生,父母親的干預不如東方的父母親強烈。

不想再等待- 第四話:孤注一擲

在ECIAD第四年 (2006),我終於再度挑戰藝研所。

作品集因為多年保持拍攝的好習慣,雖然技術上不及專業攝影師,但也已經有足夠的自信提出申請。推薦信亦不成問題,老師大多欣然答應,最大的困難,在於撰寫Statement of Purpose (SOP)。

寫SOP真是大哉問,雖然藝研所通常只要求500字,但就因如此,動輒得咎。我的SOP幾度更改,從最剛開始的流水帳式的敘述,到最後強調我10年以來專注於設計及藝術界的熱情,中間至少去學校的Writing center 15次,好在老師很有耐心,逐字逐句幫我琢磨,終於完成我這幾年來英文寫作水準最高的500字。

學校的名單也是一改再改,因為這些年在國外的學習,之前的積蓄早已出清,因此名單上大部分是公立大學,希望能有Teaching Assistant (TA)或Research Assistant (RA)可以減免學費及增加收入,申請名單有U of Washington Seattle, UCLA, UC Davis, Concordia U (Canada)Alfred U等。

SAIC 其實是最後加上去的,因為學費實在太貴,但是這一直是我的夢想學校,覺得這麼多年的努力,如果不申請一次試試自己的實力,實在太對不起自己,再加上ECIAD教授的鼓勵以及覺得此學校非常鼓勵多元創作風格,於是就加進去了,這是申請名單中唯一的私立學校。

雖然還是一點把握都沒有,但我心裡暗許希望這是最後一次申請研究所,實在累了。

不想再等待- 第五話:意外轉折

大部分的學校還是立刻拒絕我,尤其是我想進的州立大學,除了競爭者眾之外,或許跟藝術學院的創作風格跟州立大學的方向不盡相同有關。總之,在2006年4月下旬,我只進了兩個學校的候補名單Concordia U和SAIC。

我進Concordia U 的機率並不大,因為我的作品及跟他們的科系方向不甚相同。且系上來信說我在候補名單上排名15,而他們一年只錄取5名。

SAIC 一直到5月中才跟我說已經遞補上 (等前面的人拒絕吧)。申請上SAIC當然很高興,但隨之而來的是學費的壓力,因此我決定延期入學一年,希望回台灣申請留學獎學金,結果是,留學獎學金比研究所更難申請,於是決定2007年先申請留學貸款前來芝加哥唸書。

無論念藝術或設計,都不是一條容易的路,如果有人問我願不願意再重來一次,我想我會放棄,這麼多年來,我日常生活所需幾乎都降到最低,只剩作品及家人陪伴,對於未來,無法想也不願意想。

後話

–美加美術教育之不同–

加拿大教育制度屬於精英制,全國人口約3500萬人,但只有20幾所大學,再加上不是所有大學都有藝術相關研究所,選擇性很少,能上研究所的相信都是菁英中的菁英。加拿大的技職教育完善,建教合作良好,一般的設計工作要求,都只要求Diploma 或Certificate,並不會要求應徵者要有大學學歷。因此,只有很少數的設計研究所,例如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Surry 的互動藝術研究所,裡面雖然有教動畫,但有一大部分是互動藝術,例如舞蹈跟電腦影像結合的研究。

加拿大的藝術學校隸屬公立系統,學費低廉,學校的國際學生中有一半是美國人,我有美國同學跟我表示,因為美國的藝術學校都是私立的,他們搬去溫哥華的生活食宿加上學費,比在美國念的學費還便宜。因為如此,相對之下,ECIAD不會比SAIC好進。以ECIAD為例,這所學校十分重視概念,偏重文化研究,因此對理論方面有興趣的人,這是一所值得參考的學校。

加拿大整個社會制度及思想,個人覺得是介於歐系跟美系之間,受到歐洲的影響甚鉅,思想上偏左,因為一直接受新移民,多元文化的背景常反映在社會議題的討論及藝術發展上。

美國的藝術課程分為私立藝術學校以及一般州立或公立大學的藝術學院。通常低年級時以教技術為主,高年級時會比較以概念為導向。私立藝術學院通常只有藝術相關科系,學校小,人少資金也少。公立大學因為有政府補助,學費相對低廉。其他如耶魯等著名的私立大學,學費還是很貴,但學校本身常有充沛資金,因為有接受有錢有勢校友的資金捐贈。

以名校而言,大致來說公立或私立大學,如U of Columbia或UCLA藝術創作風格以理論為導向,作品要有較強的理論支撐。私立藝術學校比較多元,個人情感抒發式創作以及以理論為主都有,但MFA中大抵還是以有理論創作為主的研究生較多。

分享到你的社群
  •  
  •  
  •  
  •  
  •  

3 Comments

  1. 看完你的文章讓我非常感動,謝謝你的分享,不過2008今天,念藝術碩士機會更多了,而且未來的路也更寬廣了,希望能勉勵大家

    Brandon
  2. 想請問各位
    我是唸教育的大三生
    但ㄧ直以來 對平面設計很有興趣
    有申請國外設計研究所的打算
    問題是我不是相關科系出生
    作品集不知如何下手
    還有另一個疑問是 有設計學院會排斥非相關科系的學生嗎
    最後 美國的設計學院 ㄧ年花費最少要多少呢(含生活費)
    各位高手能否給我一點意見呢 蟹蟹:)
    我的E-mail : kikididi918@yahoo.com.tw

    Leah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