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著推開窗戶,為自己判斷:自省與自我改造的起點

瀏覽數:

我不看新聞已經很久了,家裡沒有電視大約是2005年就開始了,許多同事大叫說「阿福!這樣颱風要來你都不知道」其實,也是會知道的(訂閱Google快訊「中央氣象局氣象報告 ‎」就ok啦!會自動寄信來),沒有電視的原因除了官方說法「沒時間看」(通常大家都能接受),但實際上還有我個人的想法,那就是電視阻礙了我「推開窗戶」的思考方式。

出國前其實我也是一個不看新聞的青年,但那時對「新聞不確實」的感受並不深,2004年回國在公司工作之後,陸續有機會接觸媒體,從內「受訪」到外「看到媒體報搞」,體驗落差之後,對「新聞不確實」的感受就深刻起來了。2006年開始編寫維基百科之後,從翻譯英文維基百科的文章中,學著「中立」的評論,感受又更深。2008年開始接觸統計資料,讀了很多資訊處理的書之後,我開始學會在收到資訊時,進行默默而快速的分類,例如「嗯~這個是偽廣編稿」「嗯~這個是跟風稿」「嗯~這個根本歪解統計資訊」「嗯~因為這個人又要出書/選舉/開節目了,所以~~」這樣。我也開始學會「用英文看英文新聞」「了解GOOGLE搜尋不到的東西」

這一切,都是為了「推開窗戶」的思考。為了讓自己的腦袋保持清醒。還維持著那時想要留學,打開視野的動機。還維持著「行動」的動力以及自省與自我改造的起點。

媒體與吸引注意力

台灣媒體有競爭,有動機,競爭(搶新聞)的原因往往不是因為中立與公正。動機(報導角度)的原因往往不是因為正義與道德。

世界上有太多「萬一」與太多「聽說」,如果你看到媒體這樣說:

談到現在的年輕人,你可能會聯想到:不屑的茫然眼神、有氣無力的說話語調、隱藏不知名憤怒的情緒、還有永遠離不開網路跟螢幕的習慣。攤開各大媒體,報導中的年輕人被形容成「失落的一代」,有人叫他們「草莓族」,也有人同情他們是「窮忙族」。抱怨年輕人,似乎成了抱怨政府及媒體之外,台灣第三項全民運動了。~遠見雜誌2012年8月號 第314期

希望你能清醒的翻譯它:「人人都可能有不屑的茫然眼神、有氣無力的說話語調、隱藏不知名憤怒的情緒」,「不只是青年永遠離不開網路跟螢幕的習慣」

媒體之所以報導年輕人「失落的一代」,有人叫他們「草莓族」,也有人同情他們是「窮忙族」只因為這樣子負面的說法比較能夠引起注意。你可曾見過歷史上的媒體會報導年輕人「奮起的一代」或是「積進族」或是「忙的有道理一族」?媒體之所以需要這樣開頭,是為了它底下「使人吃驚的內容」鋪路。媒體重視「產品」「廣告」「銷量」而非「激勵」「內涵」與「經典」。

產品廣告與物質欲望

減少環繞自己的噪音,你就會聽到不同的聲音

我想,有很多青年有這樣的問題「找不到我自己」,過去我總是鼓勵他們跨出一步,去旅行,去探索。可是因為這是大費周章的歷程。

我忘了說,還有更經濟的方式,就是「挖出自己的動作不一定在於挖,而也可能在於排開埋住你的東西」。

你不一定需要「找」,有的時候,把遮蓋物拿走,東西自然就出現了。

而遮蓋物往往就是產品廣告與物質欲望。

我說的產品廣告可不是什麼衣服,餐飲類的廣告,它也可能是「偽裝成新聞的廣告」「偽裝成達人分享的廣告」「使我社會化的廣告」與「課程,進修類的廣告」,甚至可能是「正在流行的書本」「正在暢銷的產品」「透過媒體媒介正在擴散的物質欲望」,或是「大家都分享的東西?」

許多小小的東西,例如超商的憤怒鳥貼紙,你有抗拒的能力嗎?打工渡假的故事,是不是也使你心動過?你收集海賊王?會跟著一起去看蝙蝠俠嗎?受到美食部落客的吸引,開始尋找店面,或是跟上公司的團購嗎?你的iphone裡有過多的apps?你的房間充滿了身上積灰塵的公仔?

社群媒體上許多看似與產品廣告無關的分享,其實背後都有目的。衝人氣,衝討論,衝流量,充話題,爭取媒體來報導…這些其實也是產品廣告與物質欲望,論壇為何能有這麼多開箱文?能有這麼多競爆的話題,有一種職業叫做網路小蜜蜂,他們收錢,有組織性的規劃故事,議題,創造論壇的「黏度」「重量」。這些其實也是產品廣告與物質欲望的一部分。

許多人看完,不經思考就轉寄,因為太為有趣了!這樣子大學畢業做啥呢?

結果許多人又收到這個轉寄,這更有趣,顯示原圖的誤解。

但你注意到嗎?這兩張圖都有壓浮水印,他真正的用意並非圖,而是浮水印。他真正希望組合這些材料並加強分享的的背後目的,只是希望更多人看到這個浮水印。更多人討論這個話題。

這些產品廣告和物質欲望圍繞著我們,過多的時候就出現了遮蓋與掩埋。那個「本我」就消失了,這就是我的意思。有的時候我會刻意去抗拒一些社會化的行為,這雖然使我顯得「智障」(Well,還沒升級智慧型手機)「孤僻」(Well,沒有看過蝙蝠俠)但,卻使我能保持清醒,並有喘息的空間。

小小的結語

我覺得這很像寧可相信新聞裡面的天氣,而不推開窗自己觀察一下雲彩。久了之後,推開窗戶這個動作就會變得很難了。

如果我們一直仰賴訊息湧入,而沒有餵養自己適當的知識,久了之後,我們的判斷就混濁了。

說老實話,我覺得餵養自己適當的知識,跟為自己挑選適合的衣服是一樣重要的事情

這是資訊爆炸的這8年間,我慢慢體會出來的生存之道。

分享到你的社群
  •  
  •  
  •  
  •  
  •  

5 Comments

  1. 看完很有感觸
    就像有時去逛書店
    總會被暢銷書或是很多很多封面精美的書吸引
    有時甚至是主題活動的文宣
    加上大家總有著買書或看書絕對是好的
    結果愈逛愈買自己愈累…

    A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